中国材料研究学会

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

关注

关注今日新材料

Flash report | 基于空间站的Fe-19%Si合金热物理性能与凝固机制实验研究
发布时间: 2025年5月8日
来源: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

Space station based experimental research on thermophysical properties and solidification mechanisms of Fe-19%Si alloy

基于空间站的Fe-19%Si合金热物理性能与凝固机制实验研究

 

作者信息:

L. HuW.J. XieZ.X. WanQ.C. ZhongY.H. JingH.P. Wang

School of Physical Science and Technology, Northwestern Polytechnical University, Xi'an, 710072, China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revmat.2025.100005

文章介绍

对于金属材料,其最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固微观组织的特性。在凝固过程中,微观组织的形态演变一直受到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广泛关注。当前的研究表明,重力引起的对流对微观组织和化学偏析有着重要影响。当重力驱动的现象如沉降、自然对流和静水压力受到抑制时,条件变得有利于研究纯粹由扩散控制的凝固过程。共晶合金中,凝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溶质扩散,因此在微重力实验中,特别是在定向凝固的背景下,成为了研究的重点。在空间定向凝固过程中,由于熔体中质量传输的抑制,共晶间距减小。共晶生长方向倾向于流体流动的下游侧。在空间定向凝固过程中,已经观察到 rod-like 和 lamellar 共晶形态。此外,原本耦合生长的共晶相,在过冷度达到共晶温度TE的18%时,意外地表现出解耦生长模式。因此,微重力对凝固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,尤其是在航天探索的背景下。

Fe-Si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,已广泛应用于节能变压器和电动汽车中。作为一种复合物形成系统,它们展现了几种独特的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相。在Fe-19%Si共晶合金中,顺序固溶体Fe3Si和金属间化合物Fe2Si相源自共晶反应,且两者都表现出良好的铁磁性能。然而,是否通过快速凝固能保留软铁磁Fe2Si金属间化合物相,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。微重力对Fe3Si和Fe2Si相微观组织的影响尚未得到探索。此外,准确的热力学性能对于硅钢和铁硅合金生产链具有重要意义。

在本研究中,我们利用中国空间站(CSS)和地面上的静电悬浮(ESL)实验,研究了Fe-19%Si共晶合金的凝固机制。在空间站上测量了热物理性能,以提供基础数据。

中文摘要:
通过中国空间站的静电悬浮技术和地面落塔技术,研究了Fe-19 wt%Si合金的热物理性能和快速凝固机制。所有凝固事件均未促进亚稳态Fe2Si相的保持,也未引起Fe5Si3相的分解。测定的液态密度与温度呈线性下降关系,其中共晶温度下的液态密度为6.19 g·cm−3。表面张力和粘度分别为1.44 N·m−1和29.8 mPa·s。在液态状态下,由于空间环境抑制了凝固过程所需的重力驱动液体流动,空间条件下的收缩比地面条件显著增加。Fe3Si和Fe2Si相在地面实验中仅呈现分离共晶生长模式,而在空间条件下,由于长程溶质迁移的抑制,出现了耦合生长模式。空间条件下Fe3Si相的晶粒尺寸大于地面条件下的晶粒尺寸。